找到相关内容83篇,用时2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教诲黎明曙光

    佛所说的三都是佛自己实际行过的道。每一尊佛因地都是很认真地守三乘戒律,每一尊佛波罗蜜多都到达了究竟。 “万千善妙功德大源泉”:“万千”是泛指,就是千千万万。种类上包括三乘从增上生到决定胜的...的结果——弘法利生。 1、佛法的基础——守净戒 无等佛陀无误自行道,万千善妙功德大源泉, 离过清净三戒妙庄严,此为佛法基础故当知。 前三句都是说“”。第四句归结其为佛法基础。 ...

    晋美彭措法王[造] 益西彭措堪布[译讲]

    |守戒律|闻思修|弘法利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16340129726.html
  • 解脱道与菩萨道

    意放置,即是菩萨把众生放置在涅盘彼岸。波罗蜜是通过掌握悲(大悲心)智(方法善巧智)双运的美德而培育起来的,它有十种:即是布施(dāna),(sila),出离(nekkhamma),智慧(Pa??ā), 精进(Vīriya),忍辱(khanti),真实(sacca),决意(adhitthāna),慈(mettā),和舍(upekkhā)。 在十波罗蜜里,布施有助于,而且布施较易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3240674.html
  • 创巴仁波切:突破修道上的唯物(二)

    健康就开始展现出来,从而导致下一个菩萨行——波罗蜜。  一旦敞开了,放下了一切,而不考虑“我在做这、我在做那”之类的基准,不考虑自己,则其他与自保或收集有关的情事就都变成无关了。这是究竟的,它...我们该怎么办?我们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都“飘飘欲仙”或充满喜悦,但最后还是要降下来恢复常态。  我不是说外国传统或传统不适用于修道,而是说我们误信其中有能令我们获得正确心态的妙方。这似乎是把问题本末...

    创巴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0743037.html
  • 认识佛教(一)

    究竟的布施,也就是布施波罗蜜。我们要从身外之物,练习慢慢的舍,舍到一切都能舍,最后连烦恼、生死都舍掉了,那才能够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。   攍   第二是“”。就是守法,世出世间一切...里,又有许多的方法,可见方法是重重无尽啦。只要能够善于运用,那有不自在的!那有不快乐的道理呢?这是波罗蜜。   攎忍辱   第三是“忍辱波罗蜜”。忍辱就是忍耐,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要有耐心。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1843879.html
  • 泰·锡度仁波切:修行之道(1)

    ?我们若再深入研究一下布施或的话,就可看出布施与布施波罗蜜之间,以及波罗蜜之间的区别。仅只布施或,虽善而有“二见”,其善乃与“恶”相对...修行的各方面。“波罗蜜”(意为彼岸)这一名词的含意,包括发展中的阶段(度人至彼岸)及已充分发展的阶段(圆成觉者之所行)。六波罗蜜是布施、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(深悟)。 ...

    泰·锡度仁波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1444559.html
  • 吴汝钧著: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(1)

    波罗蜜(dana-paramita),音译为檀波罗蜜;二、波罗蜜(sila-paramita),音译为尸波罗密( Ksanti-paramita),音译为羼提波罗蜜;四、精进波罗蜜(virya-...前期,他显然不是太重视这个问题,但讨论总是有的。大体上,他仍心有净妄两面的看法;认为心本来是清净的,但由于妄或虚妄的烦恼生起,影响到心,便使它成为虚妄。  关于心的清净一面,智顗说:  如空虽清净,...

    吴汝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5847619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2)

    的佛陀,从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,自利利他的精神。  譬如佛陀必须吃饭睡觉,也一样走路讲话,但这些都是在实践六波罗蜜。佛陀披搭袈裟,表示不忘清净戒法(波罗蜜);沿门托钵,使信众得种植福田,并且...就是六波罗蜜,也既是所谓的布施、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和智慧。  (一)布施度(檀那波罗蜜)  檀那,为布施之义。檀那波罗蜜,意译为布施度,能对治悭贪,消除贫穷。布施有三种,一是财施,二是法施,三是无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347720.html
  • 《入中论 十地品》之初探(上)

    波罗蜜多,那时已是菩萨十地之第二菩提心离垢地的圣者阶段。因为这要已履圣位的菩萨,才能“圆满,至极”。若在凡夫位中,虽受菩萨十善戒,还是不能清净,所以月称论师又以偈曰:  如是十种善业道,此地...故。  忍辱未能深怜愍众生,是人或从师闻或自思惟。是佛道因缘不娆众生。  我今已能忍辱则行此事易,是名说忍辱能取尸罗波罗蜜。悀  总之,此位的菩萨名发光地,如初日殊胜光明。日体自有光明,故先除自暗...

    陈汉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850235.html
  • 王骧陆居士谈金刚经

    菩萨看得懂。此段佛在动作上、态度上,表六波罗蜜的行相。如乞食,是表布施波罗蜜。于食时,著衣钵,躬行走乞,是表波罗蜜。次第乞已,不择贵贱精粗,是表忍辱波罗蜜。收衣钵,洗足,经常如是,是表精进波罗蜜。...依之而可超登彼岸。但又恐人执取了法,所以又说,不过是个名字,汝当奉,不是真有实法可取,佛说般若波罗蜜,是不得已而随缘应付,为未曾证到的人所说,论到诸法空相,即非般若波罗蜜,不过是名般若波罗蜜而已。但...

    王骧陆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23754390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从《金刚经》到现代人生

      1 、《金刚经》中的般若生活   《金刚经》的开头这样说道: “ 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 ” 这就是佛陀的生活,金刚经》的本地风光就在这里。佛的圆满智慧就是从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。 “ 著衣钵 ” 就说明佛陀的波罗蜜。 “ 入舍大城乞食 &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55154563.html